十五年的教研工作中,笔者接触了许多优秀的中学化学教师。这些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一流的教学业绩,是一线普通教师的偶像。然而,在和他们深度地沟通时,发现他们对两件事件感到头疼:一是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二是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在笔者看来,他们的教学业绩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学习了教育教学理论,其教学实践得到理论的指导与支撑;同样的,他们因拥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教学论文的撰写应当信手拈来。换句话说,他们理应是教学理论学习的带头人、教学论文撰写的积极实践者。
为何优秀教师怕学理论、怕写文章?为弄清原因,笔者一方面结合教学调研活动,访谈了许多优秀教师;同时,结合教研论文征集评选活动,研读了不少优秀教师的文章。终于,笔者明白了个中缘由——他们之所以对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感到头疼,不是不想读,而是他们觉得教育教学理论过于深奥,又因缺乏学科案例而难于理解;之所以对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感到头疼,不是不想写,而是无法对自己的实践经验有效地总结与提炼,更无法用教育教学理论来分析与诠释。回望自己早年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经历,也莫过于此。
基于优秀教师的如此现状及其成因,笔者对教研员该如何结合本职工作从而有效助力一线教师乃至优秀教师专业提升有了新的认识:教研员的工作,就是要帮助一线教师消除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鸿沟,就是要帮助教师建立起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具体来说,就是要指导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理论学习与研究,不仅使教师乐于用教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而且还善于用教学理论来指导、诠释自己的教学经验。
帮助一线教师消除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鸿沟的有效策略是教学研修与培训。然而,从现实情况看,老师们并未在教学研修与培训中得到很好的提升,并没能通过研修与培训建立起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联系。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研修与培训脱离了教师的实际。比如,新课程实施初期的研修与培训,专家们立足于国际视野对课程、对教学进行比较,对新课程理念进行诠释。这样的讲座因过于“高大上”而脱离一线教师的认知,难以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新课程实施一段时期以后,大量的研修与培训活动转向教学实践,并以一线教师观课议课、案例研修为主要形式。这样的研训活动,虽然“接地气”,但因活动基于一线教师的经验而缺乏应有的理论支撑,从而导致研训活动难以提升到一定高度,同样也解决不了有效链接教学理论与实践的问题。为此,有必探寻有效的教师研修与培训机制,求索有效的研修与培训主题。
该如何破解上述研修培训存在的问题?经过调查与研究,笔者确定以教师教学(教研)常规为抓手,基于一线教师实践的经验与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展在教学问题解决中学习教学理论、在教学经验总结中深化教学理论的研修活动。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开展了“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学常规创新”专题研究与培训。这一研究与培训立足于教师教学(教研)活动所面对的常识与规定(规则)、问题与困惑,探讨践行教育教学理论的途径与方法、原则与模式,诠释教育教学行动及其经验背后的理论支撑与行动依据,并在教学调查、行动研究基础上开展,从而最终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融合的目标。
立足于上述指导思想,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总结提炼了如何研究教学纲领性文件、如何应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如何突破化学难点课型教学、如何有效开展课堂观察与教学评议、如何开展习题研究与说题活动、如何开展教学反思与研究等六类十二个专题。这十二个专题内容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 紧扣教学常规。本书的十二个专题内容,涵盖了“课标”和“考纲”两个教学纲领性文件的学习研究、复习与讲评教学、课堂观察与观课议课、教学反思与课题研究、试题评析与说题等内容,这些内容均属于教师教学(教研)常规。这些专题,旨在解决如何创造性地执行教学(教研)常规的问题。
2. 理论联系实际。架起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是本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因而专题内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本书的专题内容,不仅兼顾教育教学理论的介绍,同时注重教学行动策略的提炼。各个专题穿插大量的实践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很好地诠释某些教育教学理论,同时提供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抓手、模式与方略。
3. 关注教学热点。如何实施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基本观念、如何针对学科特质培养学生学科思维等问题,是目前科学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热点内容。本书不少专题围绕前述问题开展研究,并在理论介绍的基础上阐述相关教学策略。这样安排的目的,不仅帮助老师们了解教学热点问题,同时提供实践操作策略。
4. 紧扣教学难点。目前,如何上好复习课、如何上好讲评课、如何培养学生体现学科特点的学习思维、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思维转变等是教学的难点问题,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本书安排了几个专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破解这些教学难点的一些策略,供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参考与借鉴。
5. 聚焦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关键途径,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方式,因而备受重视。为帮助老师们有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本书安排了如何开展课堂观察、如何进行评课议课、如何深入教学反思、如何实施课题研究等专题内容。这些专题侧重从实践的角度,为一线教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运作的思路。
值得说明的是,本书所列专题虽然将架起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作为目标追求,但全书专题并未对相关教育教学理论进行系统的阐述,而是侧重从实践的角度安排了大量的教学(教研)案例。这样做主要基于如下考虑:一是教学理论是一个丰富的体系,限于篇幅不可能系统地阐述;二是以案例为主、理论为辅,不仅增加可读性与实践性,而且解决了深奥理论难学难用的问题;三是期望老师们在阅读本书的基础上,自行去查阅相关理论并进一步学习。当然,限于笔者的水平,也难以深刻全面地加以介绍。
本书是笔者基于教学调查、教学研究与研修培训等实践探索的成果。全书由杨梓生拟定框架结构并负责最后的统稿、定稿工作。各专题编写情况为:吴菊华(第一讲至第三讲、第六讲、第九讲),杨梓生(第四讲至第五讲、第七讲至第八讲、第十讲至第十二讲)。本书大部分专题内容曾在国家级、省级教师培训中介绍过,并受到老师们的认可。但是,笔者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水平有限,本书的分析不一定深刻、叙述不一定系统、观点不一定成熟、论证不一定严密,甚至可能存在错误之处。然而,笔者还是希望本书对一线教师的教学与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并真诚希望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多提宝贵意见。
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学常规创新研究”专题调查、教学实践与研究培训过程中,得到不少专家领导、教研团队和一线教师的大力支持;在本书编写过程中,赖天浪、赖增荣两位龙岩市化学名师认真审读书稿并提出不少建设性意见;本书出版过程中,上海教育出版社严岷、李玉婷编辑给予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对他们付出的辛劳致以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