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推手秘笈》一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三十六式太极导引保健功,由著名太极拳家田兆麟的学生沈永培先生等编著,系杨式太极拳嫡传;第二部分,吴式太极拳,由吴式太极拳创始人吴鉴泉长子太极拳家吴公仪的学生李仁柳先生等编著,得南方吴式太极拳真传;第三部分,吴式太极拳架与推手,由著名太极拳家王茂斋的学生刘晚苍先生等编著,为北派吴式太极拳传人。
一本太极拳书,三个流派的太极拳,三种不同风格的太极拳拳架,演绎着同一形式的太极拳术和功夫。他们的太极拳练习起来轻灵、圆润、优美和活泼。其推手的方法和功夫,能表现出以柔克刚,以小胜大,以慢制快,后发先至的功夫。并体现出太极阴阳、两仪、四象、八卦、五行的哲学理念和文化内涵。
太极拳架练为体用,推手为技用。所以练习太极拳要学习推手术,才能体用结合,拳架是锻炼体形和心意的一种方法,而推手则是运用虚实、拳理、拳法而达到知己知彼的功夫。
太极拳是我国古代的“导引”,它是以“道”贯穿到体形动作上的。一阴一阳谓之道,也可以说是阴阳哲理的运用。而体形运动,我国古代叫“屈伸”,也就是形体的“屈伸”动作,在上升到太极拳锻炼的境界,全凭心意用功夫,以心行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这样其形体动作则是一个整体的动作。
人脑两半球,即左右两半球的功能不同,左半球是运动、语言、逻辑的中枢,右脑是形象思维、空间想象、定位的中枢,也能开发智慧。太极拳运动不只是一个形体运动,而是形象思维,在静的时候还能有潜意识,这样在一个瞬间就有其空间,有雏形的变化,形成了三维的空间变化。这一瞬间的反应是很快的,心意用功夫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要处理多个信息、图像,也包括对方的信息、图像,用这样的信息来指导形体动作,将是一个全面的运作方案,可以说这是“听劲”和“懂劲”的生理基础。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基本观点是论及“懂劲”也就是太极推手的理论基础,一开始就讲阴阳哲理“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又讲“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这一个论述,说明太极推手的阴阳哲理的指导思想。
太极拳推手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个基本动作。掤、捋、挤、按四个手法:名四正手,依次配合南、西、东、北四个方位。采、挒、肘、靠四个手法:名四隅手,依次配合西北、东南、东北、西南四个斜角。四正和四隅合起来有八个方位,名八门,依次配合坎、离、兑、震、巽、乾、坤、艮八卦。身法有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和中定,名五步。依次配合火、水、木、金、土五行。五行也离不开阴阳。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人由观察自然想象而产生的哲学概念。在拳术上阴阳是变化的基础。五行代表五种力的性质与动向。太极拳的一切动作和变化都离不开阴阳演变。推手时怀藏八卦,脚踏五行,身分五步,支撑八面,运用变化的规律,与古代哲学理论相一致,宜乎其博大精深,威力无穷。这也是太极拳名称的由来和它的含义。八门五步主要是讲推手时的演变。十三势都不是孤立的姿势和动作,而是根据阴阳变化的道理,随其所行,周而复始,不断在变化的。总之,太极推手绝不是单纯用力,而是有哲理的运化。
前辈们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太极文化精神,将一生融入到太极拳术之中,并留下此宝贵的拳艺和资料,供我后辈学习和相传,肃然起敬。